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顏綠芬、徐玫玲《台灣的音樂》部分書摘


顏綠芬、徐玫玲《台灣的音樂》部分書摘

版權資料: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06/01/10

第一章:原住民音樂
第二~四章:福老及客家族群的民歌及傳統音樂,包括南北管音樂和歌仔戲
第五章:近代音樂的發展,先從西式音樂教育談起
第六章:流行音樂和社會創作歌謠
第七章~九章:台灣古典音樂沿革,和國際接軌的現代音樂創作,介紹作曲家及其作品,提出未來建構台灣新音樂文化的契機

第一章:原住民音樂
原住民音樂的採集及整理
日治時期音樂學者 田邊尚雄、黑澤隆朝
當時服務於台北師範學校的音樂老師張福興對日月潭水社邵族音樂的採譜

南島語族Austrunesian

1.阿美族Amis
代表音樂
  • 祭典音樂
捕魚祭(海祭)——感謝海神指點的《捕魚歌》
豐年祭——無樂器伴奏的歌曲。先由1~3,4位領唱起音高及定節奏,之後其他族人加入唱和,藉由不斷地反覆,凝聚融洽氣氛,配合依年齡排列的舞蹈形式
  • 非祭典音樂
《馬蘭姑娘》基本的五聲音階,優美,歌詞反應當時的社會。歌詞開頭是「媽媽、爸爸」的順序(母系社會),歌詞最後一個字Kasoling是日語發音的汽油,意思是火車。當時日本已開發東部的鐵路。
《老人飲酒歌》因馬蘭阿美族人郭英男演唱而聞名。 https://youtu.be/nHqBhRGGPbQ


2.泰雅族Atayal
2-1泰雅亞族
歌曲基本音組織為小三度,在其上方或下方加入大二度,形成三音組織。Mi-Sol-La或是Re-Mi-Sol的音型。
歌唱風格有如朗誦,節奏非常自由,
e.g.《歡樂歌》
使用的樂器包括口簧琴、鼻笛、綜笛、橫笛、鈴。

2-2賽德克族
也使用小三度,但同時在上方及下方加入大二度,形成四音組織。例如Do-Re-Fa-SolRe-Mi-Sol-La
e.g.《歡迎新娘之歌》
演唱形式有a.單音唱法
b.配合舞蹈、由駱維道稱為「真卡農」的唱法。整首樂曲由女性演唱,眾人演唱的第二聲部完全模仿獨唱的第一聲部。
e.g.公視風中緋櫻《賽德克之歌》Song of Sedea
使用樂器包括口簧琴、弓琴、綜笛、鈴、排簫。

口簧琴最常被使用,且用途最廣。簧片從從一片到七片都有,以振動細繩的方式發聲,稱為「繩口簧」。是有社會溝通功能的樂器,可以代替語言溝通、娛樂、求愛、獵首信號、慶祝慶典、結婚⋯⋯等多種功能。

3.布農族Bunun 
和其他原住民的音樂有很大的不同:很少談情說愛的歌,也很少跳舞陪襯。
是以團體演唱為主,表現族人的團結合作。

《祈禱小米豐收歌》(past-but-but)首度是台灣原住民的音樂登上世界舞台,引起眾多音樂學者的驚嘆因為原住民居然有如此豐富的和聲、複雜的唱法,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音樂是從簡單進步到複雜的說法。
這首歌演唱時由六到12個成年男性,圍成一圈面向內,由頭目發音,其他人根據同一個根音的泛音音列,呈現八度、五度、四度等協和音程;隨著領唱者的音高逐步上升,其他人也配合著唱,維持四到5分鐘,然後仰望天空,驟然停止。
音樂學者推測,這種合唱應該是對布農族最普遍的樂器——弓琴,其泛音的模仿。所以也為「歌謠中的五聲音階是模仿自樂器」這樣一個論點提供實例

4.卑南族Puyuma  @台東卑南鄉,南王,知本
除草祭 是卑南婦女除完草之後的聚會。
專屬女性,以即興表現領唱與眾人唱和的形式,也有持續音和齊唱的形式。樂句多下行結束,多有短-長的節奏組合。

著名代表:《婦女除草完工祭》  https://youtu.be/e0rlsZn8rHg

大獵祭  界定各年齡層青年階級組織  首先舉行「猴祭」訓練男子膽量。要唱三次猴祭禱歌。
最重要的歌曲是「英雄詩」,形式龐大,描述卑南族光榮歷史,具史詩風格。https://youtu.be/BE5Wdv_85Cg

卑南族長期與阿美族交流,有不少共同歌曲。
But卑南族的單音唱法裝飾性旋律較多,比較平和,旋律悠揚。阿美族唱法比較活潑熱烈。

著名卑南族創作歌曲
《我們都是一家人》(Sarumaenan ta)
《美麗的稻穗》描述1958八二三砲戰時,南王村民雖無法到前線慰勞族人,但告知他們家鄉收成的狀況。配上原住民歌謠特有抒發情感的襯自唱腔「ho yi yan ho yiyan nalu hayyanhttps://youtu.be/4MP8GR32Ois


5.排灣族Paiwan與魯凱族Rukai
排灣族和魯凱族沒有純音樂的字彙,「歌唱」=「音樂」
兩族歌曲眾多,尤其以情歌對唱豐富,因為男女交往可以公開
傳統婚禮儀式中,歌謠佔重要地位,最著名的是結婚哭調,是新娘和同伴一起唱,向舊愛人說對不起的歌舞段落。新娘擔任領唱和哭聲。

排灣和魯凱歌曲常有同旋律不同歌詞,或是同歌詞不同旋律
e.g.排灣族的《戀歌古調》Se Me Re Ser 旋律=魯凱《鬼湖之戀》Dalubaling  https://youtu.be/uo0nsfbt4lY

排灣和魯凱代表性樂器「雙管鼻笛」
一管無孔,只能透過鼻息控制音高,吹奏持續音
一管有3-5孔,可吹旋律。
所以鼻笛是可以產生複音音樂的樂器。
影響到排灣魯凱有持續音的唱法。
吹奏的審美標準是要有如百步蛇的聲音,要長氣息+有如啜泣的顫音。

6.賽夏族Saisiat
pasta'ay矮靈祭歌非常複雜難學,主有朱姓族人學會整套祭歌。
整套祭歌共15首,開頭處都會出現植物的名稱。多是歌曲是由領唱者開頭,然後再齊唱。
速度大體上緩慢。
會使用一些由樂器震動而發出聲音的體鳴樂器,例如春小米的杵聲、臀鈴的叮噹聲

7.鄒族Tsou
南鄒族(在高雄) 最重要的音樂就是歌唱,可以分為祭典歌、對唱、童謠三大類。歌曲幾乎都是單音唱法,只有偶爾出現持續音唱法和音節式唱法。

北鄒族(在阿里山) 音樂比南鄒族豐富
戰祭/豐年祭 Mayasvi  有<迎神歌><送神曲>等
出現五度、四度、三度的協和音程
黑澤隆朝推測可能受到布農族的影響

原住民的音樂多為偶數拍子,但是在鄒族部分歌曲中出現三拍子的樂曲

著名創作歌曲:《高山青》

8.達悟族Tao
沒有樂器     音樂的詞彙概念=「歌唱」
歌曲多為大二度組織 e.g. Do-Re,或是大二度加大二度的三音組織e.g. Do-Re-Mi
以吟誦的單音唱法為主

音樂旋律有兩種固定的曲調模式。
父系社會>>>歌曲多由中年男子演唱
舞蹈多由女子負責

9.新趨勢
原委會2004年統計,旅居都市的原住民高達37.8%
不少新創作的原住民歌曲出現,打破族群界線,成為都市原住民的共同音樂體驗

布農族 金國寶 牧師
《唱出希望》https://youtu.be/u-UOUXNCVeE
簡單的AB兩個樂段,在B段襯字「嘿呀呀嘿...」配以兩部旋律


原住民新創作音樂近年來也有透過流行音樂的製作方式,普遍為大眾接受的歌曲
e.g. 胡德夫Kimbo 《匆匆》 https://youtu.be/o_fUmb1m3Y0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https://youtu.be/1xyylLCl8YY
《牛背上的小孩》https://youtu.be/S7eelxdbGHk
參加社會運動,在音樂中反映不少社會議題

陳建年Pur-dur(卑南族音樂大師陸森寶的外孫)
1999年以專輯「海洋」獲得金曲獎

王宏恩Biung 布農族 2002年獲得金曲獎

他們用流行樂器重新編寫傳統樂曲,例如吉他
創作新曲調,融合傳統音樂特質,特別是原住民特有的襯字
母語與國語交錯


第二章:福佬及客家族群民歌
台灣地區性民歌folk song可分為福佬系、客家系
多以口傳相授
在日治時期開始有記載和研究,但大多只有歌詞,且是日本人的著作(可知此時期民歌多被歸入民間文學的範疇,少有音樂學者加入研究)
只有日本學者片岡嚴的《台灣風俗誌》裡面的<臺灣音樂>,有些音樂的描述會附上簡略的工尺譜譜例。

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歌研究受到音樂學者重視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歸納民歌的特質:
1.口傳性(口語傳播與創作)
2.由口沿而衍生在民間的流傳性
3.作者無可考。多為集體創作。
4.雖然有些微變動,但主要的情節或說詞仍然穩定不變

福佬系民歌
用歌詞分類為「七字仔」「雜唸仔」兩大類
「七字仔」:七字一句,四句一單位。多為情歌、故事性歌謠。也可以配上不同
e.g.五更鼓調 https://youtu.be/A6rCZvJE2Ng
十二月調  數目調  名目調  嵌字調  臺日調  相褒調
歌詞也可以配上類似或不同的曲調。
相反地,如果【五更鼓調】被歌仔戲吸納為曲牌時,就會因應劇情填入不同歌詞。

「雜唸仔」:有隨口哼唸之意。一句可為3-12字,句數2~50句都有。多出現於生活歌謠或兒歌。
e.g.十二月調  數目調 問答調 名產調 聯鎖調 急口令


以歌詞內容用途分類:
哭調-祭祀類
農耕歌-勞動類
思念歌-愛情類
搖嬰仔歌-童謠類

以流傳地區分類:
嘉南平原-有靠海的泉州人,和靠山的漳州人。如《草螟弄雞公》《天黑黑》《六月田水》https://youtu.be/l0rwx5l2ItQ《牛犁歌》https://youtu.be/fSI7S1yKQQg《雪梅思君》https://youtu.be/zPoPYXkpF3k《病子歌》https://youtu.be/AEe9p-vqHek《五更鼓》

除了<六月田水>外,都是五聲音階,徵調最多,宮調和羽調次之。
天黑黑這類的念謠都是以阿公和阿嬤意見相左的逗趣淺白歌詞為主。

<六月田水>和變化形式<一隻鳥仔><一隻鳥仔號啾啾>,由la, do, mi三個音組成帶有憂愁的旋律

恆春地區-開發較遲,完整保持此地的【恆春調】,包括四種不同的曲調
【台東調】,又稱【平埔調】,歌詞歌名隨時代變化為<楓港調><農耕歌><三聲無奈>https://youtu.be/syKV0E34ULg  <青蚵嫂>https://youtu.be/O9wH2uetj0o
骨幹音和節奏仍在,只是在旋律上稍有變化
【思想起】原為來到恆春拓荒者,思念家鄉的歌謠。歌詞以思想起為發語詞,可以有數十種歌詞。演唱形式自由。最有名的是民歌手陳達搭配月琴的彈唱。https://youtu.be/syKV0E34ULg
【四季春】會唱的人較少了https://youtu.be/rNOtGaF_EDc
【牛尾擺】會唱的人較少了https://youtu.be/bMRcRFeucy0

蘭陽地區-地區較隔絕,民歌保持純樸特徵。
著名<丟丟銅仔>https://youtu.be/k1nrX7d6UKs<喔槓槓>

客家系民歌
語言腔調不同,形成不同的唱腔
客家山歌可以細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
「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客家山歌最古老的一種曲調。演唱者依據曲調自己填詞,部分旋律也可隨歌詞語調而有所變化。為了將曲調傳到對面山頭,需要故意將曲調唱的很高,字拖得很長,尤其是句末的部分。節奏自由,旋律主要集中在mi, la, do三個音,加上滑音、震音等裝飾性的唱法。https://youtu.be/qRAQvCp4hxs

「山歌子」: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演變而成,音不拉高拉長,速度較快,節奏較固定,多為4/4拍。其他與老山歌相同。https://youtu.be/BF-cFn4DcyE

「平板」:又稱為「改良調」,從前兩種演化而來,最常使用,最大眾化。旋律基本音除了mi, la, do之外,又增加re, sol ,si,使曲調變化更豐富。旋律結構從小調屬性變成大調屬性,月句常結束在sol音。 https://youtu.be/KbaNc8UCkZo

客家山歌演唱方式以獨唱對唱最普遍
獨唱是抒發心情,對唱可以當成是平日對話的延伸
歌詞基本上都是四句七個字
除了最常見到的愛情題材以外,還有勞動、消遣、家庭、勸善、故事、飲酒、相罵、愛國、祭祀、戲謔、歌頌⋯⋯等題材

客家小調是由民間職業藝人創作出來的歌曲,一種曲調固定配上一種歌詞,在各種市民活動場所演唱。因此是市民文化中流傳的城市民歌,有別於山歌的鄉野氣息。
經常在客家民間流傳的小調有【苦力娘】https://youtu.be/__9uMCdLqhM
【病子歌】https://youtu.be/p9wdZKDpGhE【勸世文】【桃花開】https://youtu.be/H92O72fD7tA【十二月古人】https://youtu.be/-Cyjiif_jI8【十八摸】【思戀歌】https://youtu.be/eUXVw942M2E【瓜子仁】https://youtu.be/lpqzDjse3A4【鬧五更】https://youtu.be/MOSzHYeDWpU【落水天】https://youtu.be/LDjyqzUuQ_Y
從十八摸可看出客家人與福佬人習慣不同

北部客家和南部客家也有差異
較早移入,from廣東,to高雄美濃 長治,也就是「六堆」
保持較多山歌特色
南部客家
北部客家
較早移入
from廣東,to高雄美濃 長治,也就是「六堆」
保留較多山歌特色
from廣東, 饒平, 寧興等, 應也有福建閩西
to桃竹苗
十八調中的"苦力娘""剪剪花""山歌子"等跟福建閩西地區客家歌謠相似
X
旋律曲調較緩慢自由,柔和平順,多裝飾音和滑音
有九腔十八調(形容聲腔和調繁多)
四縣腔山歌=「老山歌」
長期與外界接觸,有小調風格
對美濃地方特色的強調
許多歌曲前面會加上"美濃",如美濃老調,美濃採茶,美濃山歌https://youtu.be/U-u7iEMOn-E
以五聲音階為主,四聲音階次之
五聲音階為主
部分呈現小三和弦的三音組織

美濃歌曲受原住民音樂影響

客家八音純器樂音樂
不分南北,皆以嗩吶為最主要的樂器所形成的3-4人的小型吹打樂 https://youtu.be/awk0AhIAZps
常與客家人的生命禮俗、節慶儀式、神明誕辰等活動相伴隨
後來受到採茶戲、歌仔戲、亂彈戲,甚至廣東音樂的影響,樂器編制逐漸增加絲竹樂器,演奏人數增加到8

新創作客家歌曲
涂敏恆客家本色

第三章:南北管

第四章:歌仔戲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和閩南來台的移民息息相關,結合台灣民間流傳的各種戲曲音樂、民謠、流行歌曲結合。
歌仔戲不用京劇、亂彈的尖聲小嗓,而是用草莽親切的本嗓
語言對白是閩南語、台灣民間俚語。
故事是才子佳人愛情故事,或是民間傳說。
主要唱腔根基於泛稱為「歌仔」的曲調,所以被稱為歌仔戲。

歌仔戲緣起,約在1910年代中期的宜蘭地區,只有兩三個角色,類似車鼓戲的形式,結合「歌仔」和戲曲形式,稱為「老歌仔」或「本地歌仔」,男女角色多用男子擔任,屬於業餘性質。

老歌仔的主要唱腔是大家泛稱「歌仔」的各種曲調,

第五章:近代音樂發展 西式音樂教育

第六章:流行歌曲、社會運動歌曲

第七章:台灣古典音樂

第八章:現代音樂創作

第九章:台灣新音樂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